朱由校停止了哭泣,回头看向了这些臣子们,突然严肃道:“内阁拟旨,着礼部议定登基之日!”
“臣等遵谕!”
内阁方从哲和大学士刘一燝皆回了一句。
而朱由校说完打量了杨涟一眼。
在场的大臣,朱由校对杨涟算是熟悉,因为杨涟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,因为弹劾魏忠贤而死。
据朱由校所了解,杨涟算是万历四十八年到天启二年之前最有权势的官员,别看他只是一个兵科右给事中,却因为跟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关系匪浅,而得以操控朝廷大权。
直到魏忠贤出现并开始打压,杨涟才落了势。
杨涟身为东林党官员,如今东林党仅在京师之地,就已经遍布,就连内阁次辅和三辅、吏部尚书都是东林党的人,其他尚书虽说不在《东林点将录》上,但其实都偏向东林党。
没办法,东林党势大,你不服软不行,就连百官之首的首辅方从哲也对此毫无方法。
一般来说皇帝的旨意都是通过司礼监、内阁、通政司出紫禁城。可是方从哲这个首辅其实跟被架空差不多。
虽说他也有根基,但跟东林党比,无异于螳臂当车,搞不好还会落个结党营私的口舌。
也进一步导致大明皇帝政令不出紫禁城之幕。
而事实上,东林党独掌朝权后所做的事就是排除异己、非我即敌、一起发财。
前面也说了,于东林党人的角度去看,辽沈的沦陷一定程度上是依靠移宫案的红利所造就的,方从哲势微保不住熊廷弼。
历史上的朱由校因为移宫案也只能向东林党妥协,即便他也知道一些端倪。
也因此以东林党为代表一大波利益集团和野人集团赚的盆满钵满。
谁亏?一是大明皇帝,是为声望和威严。
二大明百姓,尤以辽东百姓最为心酸,他们付出的是家人的生命,自家的土地,还有就是对大明朝廷的信心进一步失望。
三是大明的公信力下降,可别小看这公信力的威力,哪怕现在是四十四世纪,士民和大众都是非常看重国家公信力的。
所以看一件件的大事发生,得纵观去看,而不是只盯着一件事去看,事的连续发生就是连锁发应的具体表现。
没有一件事是凭空发生或者说是无理由的去做。
所以我们说朱由校即位前的两三年,与其说是单纯,不如说是妥协。
一个十六岁的人,不知道你们的十六岁是如何,但最基本的逻辑感和推算力这得有吧。
就说历史上的朱由校喜好木匠活,你总得跟木匠们交流吧,这些最基本的人际交流和做木活的推算力是有的吧。
还有就是朱由校是文盲,文盲他能做出那么精美的家具?这不是扯吗?倒不如把鲁班都说成是文盲更有说服力。
扯远了,说回来。
东林党的种种作为也让其他不附和东林党的官员组成了阉党,使得大明党争再度加剧。
你说排除异己,非我即敌这都很正常,但有钱不一起赚是不是太过分了点?
也因此,熊廷弼甚至说是眼前的杨涟都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。
党争的加剧早就大明的国运的继续衰退,滋长了建奴的做大,王朝末期的衰退和内部党争加剧都有莫大的关系,比如北宋的新旧之争就是灭亡的先兆。
所以,朱由校头一年要做的事,遏制党争的加剧,刀砍出头鸟,谁冒头了就先把谁宰了,人数不定。还方便先收一波钱。
话说你们都发财了不上供点给朕是不是过分了点,既然如此,朕只能自己去拿了。
“杨涟对朕不敬,将杨涟打入诏狱!“
朱由校直接下了旨。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