洲浪漫主义诗歌的引文所构成的虚假的景观,和故事的自传内容很不协调。
至于鲁迅,在两个方面的确是与众不同的。首先,正如帕特里克?哈南
所指出的,他非同寻常地重视文学技巧。他早期的小说显示出有意识地吸取
俄国和东欧小说的某些主题和传统。其次,和其他同辈的中国作家不同,他
对现实主义的理论和技巧根本不感兴趣,这比他在技术方面的适应更加引人
注意。①他对法国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家不感兴趣,对日本的自然主义作
家也不感兴趣。他早期的文学情趣更倾向于“前现实主义”的果戈里、莱蒙
托夫、显克微支和裴多菲,或“后现实主义”的安德烈夫、阿尔志跋绥夫和
加尔洵。他的第一篇小说《狂人日记》的篇名就是取自果戈里,但是这篇小
说和《药》里面那种“形而上学的恐怖”气氛和象征主义概念,则源出于安
德烈夫(正如哈南教授所令人信服地指出的,尤其源出于《寂静》和《红笑》
这样的小说)。②另一方面,如 D.W.福克马教授所指出,鲁迅对无家可归者、
被侮辱与被损害者,对狂人和被排斥的知识分子这些永远处于卑贱和受压迫
地位而道出事实真相的人的偏爱,则很可能是受了俄国浪漫主义传统的启
示。正如福克马的结论所说明的:“鲁迅被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价值观念
所吸引。在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中,只有那种启发性和人物的典型性才吸引
他。”③也许还应该补充一句,甚至他的那些典型人物也包含着象征主义的意
义。
外国文学对鲁迅的这种影响令人感兴趣之处,在于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家
中几乎是唯一“发展”到象征主义阶段的人,尽管他的同时代人中谁也不承
认这一点(除了他的弟弟周作人以外)。这一象征主义倾向在他 1924 至 1926
年间写的散文诗集《野草》中,特别值得注意。普鲁舍克将《野草》的情绪、
语调和波德莱尔的《散文小诗》作了比较,这 23 篇散文诗创造出一个梦魇般
的世界,里面充满了黑暗中闪烁的怪诞而有诗意的形象,如残损的墓碑、冻
结的火焰、鬼魂出没的“地狱”、走向坟地的乞丐般的过客、忍受着钉十字
架的最后痛楚的耶稣、举起投枪与“无物之阵”战斗的孤独战士。①作为鲁迅
自己心灵的象征性的表现和他寻求人生意义的比喻性的记录,这个集子是鲁
迅全部著作中最艰深的,因而在中国读者中最少得到理解。在他的散文诗中,
③李欧梵:《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浪漫一代》,第 112—113 页。
①哈南:《鲁迅小说的技巧》,第 61 页。
②同上书,第 61—68 页。哈南:《鲁迅小说的技巧》,第 61 页。
③道维?W。福克马:《鲁迅:俄国文学的影响》,载戈德曼编:《中国现代文学》,第 98 页。
①鲁迅:《野草》。
鲁迅好像已经超越了常见的他那?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