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乐文小说网>唐太宗第3卷:九天春色 > 第20部分(第3页)

第20部分(第3页)

不日之间,李世民亲自主祭祈雨仪式和亲耕籍田仪式的消息传遍天下,当此受灾之际,他的行动给百官和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,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忙于农事,力图自救以求有所补益。

北方诸州毕竟歉收太多,地方官吏虽努力赈灾抚慰,然百姓家中无隔夜之粮,倒有一大半人出外逃亡乞讨。

像受灾最重的蒲、虞二州,因接连几年少雨,去年粮食颗粒无收。

这里的官府虽设了不少粥棚,无奈人多粥少,百姓依然饥饿,最后还是选择出外乞讨活命。

年关之后,这二州的百姓基本上出外殆尽。

只见千村万户萧瑟寂静,等闲难闻鸡犬之声。

这二州的刺史眼见辖下百姓越来越少,再也坐不住了。

要知道李世民的诏令甚为严厉,地方官吏须照顾好辖下的民户,不得令其星散,并以此作为年底考功的一项重要指标。

眼下百姓纷纷逃散,田地无人耕种,到了年底考功之时无法向吏部交代。

其间若被人奏上一本,也许不到年底,自身的官职肯定保不住。

这二名刺史虽远隔数百里,然心有灵犀,不约而同收拾行装,沿着流民逃散的路线去寻找他们的踪迹。

二人所行道路不一,然沿途所见情景大致相同。

只见道路两旁刚刚冒出青芽儿的漫坡上,每每有着一堆堆的新土,不用问,那里面自然埋葬着因饥饿而倒毙的流民。

愈往南下,坟堆愈多,二人的心境也日日沉重起来。

他们眼望前方的萋萋蔓草,心想这些流民最终要逃归何处呢?    数日后,他们几乎同时到了邓州的地界。

流民到了这里似乎一下子失去了踪迹,道路两旁再也见不到新修的坟堆。

他们急忙寻来当地人询问,来人答道:“本州陈刺史仁慈为怀,已令官府和民户腾出住所,收纳流民,并给予饮食,他们不用到别处流浪了。”

蒲州在邓州的偏西北方向,虞州在邓州的偏东北方向,两州距离邓州皆有八百余里。

二位刺史不禁纳闷,邓州也同样遭遇灾年,何以就五谷丰登能接纳流民呢?他们二人不约而同换上官服,前去拜见邓州刺史陈君宾。

原来陈君宾去年所施行的数条措施果然收到奇效。

邓州去年虽遭遇天旱,陈君宾下令百姓依水边耕种,以便于汲水。

为了对付连日的干旱,陈君宾又令各县征集能工巧匠,统一到各县衙前集合,然后就地取材,让他们日夜赶造水车。

水车甫一造成,立即被分往各乡安装,既而开始车水。

这种水车可并排站立十人,他们蹬动脚下的叶片,大轴开始转动,带动了伸入水中斜槽里的桨叶向上扯动,即将下面的水不绝地车入渠中以灌溉土地。

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

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(9)

那些日子,邓州境内热火朝天,田亩中每隔不远即有一架水车在那里不停地工作,场面煞是壮观。

男人们换班休息,不让水车闲着,女人们做好饭菜,将之送到田亩旁男人的手中。

陈君宾在最酷热的日子到各县巡视,看到嫩绿的禾苗在茁壮地成长,心里很是舒坦。

到了南阳县,他又把县令刘铁立夸赞了一回:“本州人丁兴旺,皆赖你当时发现的大粮仓。

如今本州人丁短短半年之间,已经增加了两倍,若没有那些粮食吸引,是难见成效的。

有了这些人,荒芜的田亩可以开垦,抗旱之时,车水也无缺人之虞。

嗯,你的这件功劳,本官会牢记在心的。”

陈铁立一直怀着心事,怯怯说道:“陈大人,粮仓的事儿按例应该向朝廷禀报,我们私自瞒了下来,万一上面怪罪下来,下官怕吃不消啊!”    “不妨。

只要今年秋收大熟,我们将等量的谷物再贡献给朝廷就是,上面不应该再怪罪我们。

毕竟,仓中的粮食未入你我的私囊,而是入了百姓的口中,就是当今皇上知道,想他也不会说什么。”

此后北方诸州有蝗灾起来,陈君宾闻讯加倍小心。

他令各县组织男丁到河汊沼泽等地,尽去其中丛生的芦苇和杂木,尤其对北境一带最为小心。

男丁们手持柴刀,在其间拉网剥离,使蝗虫没有栖息之地,这样修成了一道阔大的隔离带,以与蝗灾之地相绝。

是岁,邓州境内因防范缜密,果然蝗灾不起。
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

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