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乐文小说网>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做起点 > 第381部分(第4页)

第381部分(第4页)

既没家世,又没有一个好的靠山,考上了科举两三年内也难得授官。

很多读书人,尤其是寒门出身的读书人,他们多数还是选择先给人入幕做幕僚。做幕僚不是为赚钱,而是期待能够得到幕主赏识,将来得到推荐的机会。

李超以宰相职出任地方担任一道宣抚使、观察使和大都督,这是使相。按朝廷的制度,他是可以开府建衙,自己征辟幕僚团队的。其中一些幕僚,甚至是能有品级的。

这也是唐时与后来宋明时官员的巨大区别,唐时的高级官员,都能开府,自辟属吏。在隋时,甚至连刺史都能自辟属吏,到现在,刺史手里这个权力已经被朝廷收走,地方品官,都由朝廷吏部任命。

不过吏员,还多是地方上征辟。

就算到了明清之时,中央高度集权的时代,一个县令去上任,也是要自己带着一大群人的。数个师爷还有牢头车夫门子等等,光是师爷就要按刑名钱粮等分成好几个,由这些实际庶政经验丰富的师爷们,帮助那些靠科举入仕的官员们实际理政。

而不管什么朝代,在古代,官员们上任,除了自己带去的幕僚外,也离不开本地胥吏们的支持。

流水的官员,却是铁打的胥吏。

很多地方上的胥吏,其实大多是世袭。世代把持着地方上的这些胥吏职位,这些职位看似低贱,甚至朝廷规定州县胥吏的儿子都不能考科举,但这些人可不能小瞧。

李超可是从后世来的人,后世随便一个乡镇里的吃公家饭的,那都是很威风了。更别提,这个时候衙门里的胥吏,其实放后世,那都是能相当于县局长一级的人物了。一个县的局长,这能是小人物?

在地方上,这些人是大人物。

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,哪怕胥吏也都是一方豪强了。

李超不介意这些人收点钱,但只要脚别歪到一边去就行。

这次刘晔带着商州的官吏们把粮缴了,本地官吏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,这次这笔钱让他们留下,也算是弥补下他们之前缴粮的损失了。

吃饭的时候,李承乾问李超,“这些本地的官吏,好多其实就跟地方豪强们勾结一起的,甚至是联络有亲的。他们收受贿赂,为什么不但不追究,反而把钱赏赐给他们?”(未完待续。)

第624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(感谢名字太长难念万赏!)

李超很满意李承乾的提问,他提问,说明他有观察和思考这些事情。小小的孩子开始思考起这些问题来,无疑就是成长了。李承乾是太子,年纪渐渐长大,以后也要开始接触这些,学习处理这些。

“太子,对于你来说,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的。将来你管理天下,其实最主要的就是管人,你负责管人就行,管事自有他人。你选出管事的人,然后让他们为你管事。”

当皇帝管天下,这和当老板管公司其实差别不大。

尤其是公司有了一定规模之后,已经不太需要老板各种冲锋在前了,老板也无法样样俱到,老板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管好人事。

管好人,用好人,其它的也就顺了。

而人事管理,说难也难,说简单也简单。

“记得一点,永远要团结大多数。”

商州的地方官吏,和商州的大户豪强们,其实正如太子所说的一样,关系错综复杂,甚至是利益纠缠很深的。

李超和太子做为上面来的人,首先明确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,也就是冲着自己的目标去的,而不是说来查人的。

围绕着自己的目标,团结多数人,然后对付那小撮对目标阻碍最大的人。

各个击破,每次团结多数人,解决少数人,这就是所谓的大势,这就是因势利导,能让阻碍更小,事半功倍。

如果一来,就跟所有人都杠上,这还怎么做事。

为了主要的目标,可以暂时忽略一些次要的矛盾,这也就是搞政治的核心,妥协。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妥协下,一次次的调和,向着目标前进,不断是曲折的也好,艰难的也罢,只要目标
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

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