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文小说网

乐文小说网>我在襄阳等你歌词 > 第五章 烽烟临北境侠影赴危城(第1页)

第五章 烽烟临北境侠影赴危城(第1页)

第五章烽烟临北境,侠影赴危城

襄阳城头的风带着早春的寒意,刮在孟之继脸上,却吹不散他眉宇间的凝重。回到襄阳已有月余,他每日都带着亲兵巡查城防,将蔡州之战的经验融入防务布置:护城河内侧新修了马面墙,城楼上增设了十架投石机,连城墙根都埋上了削尖的竹桩——这些都是他从金书银卷的守城篇里看来的法子,此刻正一一化为现实。

“公子,京里的恩旨到了!”王大用忙不迭的捧着一卷明黄绸缎,快步登上城楼,脸上难掩兴奋。

孟之继接过圣旨,展开细读。只见上面写着:孟珙升任京西湖州安抚制置副使,协领襄汉防务;孟之经升任鄂州江陵府都统制,掌管忠顺军主力;王虎臣等老将也各有升迁,或加官阶,或赏金帛。而他自己,因年纪未及冠,被授予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的挂名职衔,却特准拥有三千兵马的建制权。

“挂名副都统,却能自己招兵?”王大用凑过来看了一眼,咋舌道,“这可是天大的恩宠!多少老将熬一辈子,都未必能有自己的建制兵马。”

孟之继却没那么乐观。他知道,这份恩宠既是皇恩,也是试探。理宗皇帝默许他的存在,却始终没给明确的身份,如今让他掌兵,怕是想看看他是否真有保家卫国的本事。“别高兴得太早,”他将圣旨折好,“这三千人,得是能打仗的硬骨头,往后怕是有硬仗要打。”

话音刚落,城楼下传来一阵马蹄声。史嵩之的亲随骑着快马奔来,在城下喊道:“小孟将军,史知府有请!”

孟之继赶到知府衙门时,史嵩之正对着一幅舆图出神。这位即将调任的知府脸上带着复杂的神色,见他进来,指了指舆图上的中原腹地:“之继,朝廷有新旨意,要趁蒙古人还在与金国残部纠缠,收复东西南三京。赵葵将军已在淮西点兵,让各地州府筹集粮草辎重。”

孟之继心中一动。东西南三京即东京开封、西京洛阳、南京商丘,皆是中原重镇。收复三京,本是振奋人心之举,可他总觉得此事太过仓促——蒙古人狼子野心,怎会坐视大宋收复失地?

“史知府打算如何应对?”他问道。

史嵩之却叹了口气,眉头紧锁:“不巧得很,荆襄之地刚报来灾荒,汉江沿岸涝了万亩良田,百姓都等着救济。粮草怕是……难以足额供应。”

孟之继愣住了。他这些日子忙于城防,竟没听说灾荒之事。“可有灾情塘报?”

“刚收到的,还没来得及上奏。”史嵩之递过一份文书,语气带着几分无奈,“我已上奏朝廷,请求暂缓筹粮,先救百姓。只是赵将军那边催得紧,怕是要得罪人了。”

孟之继看着文书上的灾情描述,总觉得有些蹊跷。汉江虽偶有春汛,却从未听说过“万亩涝田”的大事。他正想细问,史嵩之却岔开了话题:“对了,朝廷有意调我入京任职,只是具体差事还没定。我打算把治所先搬到鄂州,那里离江淮更近,方便调度粮草。你是州府守军,也得随我过去。”

“搬去鄂州?”孟之继心头一沉,“那襄阳的防务怎么办?”

“我已让副将暂代,”史嵩之轻描淡写地说,“你放心,只是暂时搬迁,等我在鄂州站稳脚跟,自然会调你回来。”

孟之继虽满心疑虑,却不好违抗上官命令。他回到营中,立刻让人去汉江沿岸探查灾情,得到的回报却是“只有零星积水,并未成灾”。这一下,他更确定史嵩之是在找借口拖延筹粮,可对方为何要这么做?又为何突然要把治所搬到鄂州,削弱襄阳的守备?

带着满肚子的疑问,孟之继只得率领本部兵马,跟随史嵩之迁往鄂州。临行前,他特意加强了襄阳的城防部署,又留下十名亲信斥候,嘱咐他们一旦有异动,立刻报信。

到了鄂州,日子愈发沉闷。史嵩之每日忙于交接政务,对前线粮草之事漠不关心。赵葵的催粮文书雪片般飞来,他总是以“灾情未稳”为由推脱,导致淮西大军粮草时断时续,收复三京的计划推进得异常缓慢。

孟之继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几次想找史嵩之进言,却都被挡在门外。王大用愤愤不平:“这史知府分明是故意的!先前灭金时那么积极,如今却拖后腿,难不成是怕蒙古人报复?”

孟之继没有说话,只是望着北方的天空。他有种预感,史嵩之的反常举动背后,怕是藏着更深的算计,而这算计的牺牲品,很可能就是襄阳。

半年后,京里的催促旨意终于压了下来。宋理宗连下三道圣旨,措辞严厉,斥责史嵩之“延误军机”。史嵩之这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筹备粮草,只是动作依旧迟缓,运来的粮草也多是陈米旧粮,根本不够大军消耗。

就在这时,孟珙的密信送到了鄂州:“蒙古人已撕毁盟约,在河南沿线挑起冲突,速带本部兵马回忠顺军听用。”

孟之继拿着密信去找史嵩之,没想到对方竟痛快地答应了:“如今蒙宋交恶,正是用人之际,你且去吧。只是鄂州防务也重,记得留下一半人手。”

“多谢史知府。”孟之继心中冷笑,史嵩之哪里是顾念鄂州防务,分明是想分散他的兵力。但他此刻无心计较,只想尽快回到战场,便点了一千五百名精兵,与王大用一同奔赴京西,编入忠顺军序列。

刚到忠顺军大营,孟之继就接到了坏消息:蒙古大军兵分三路,其中一路正猛攻襄阳,而因治所搬迁导致守备减弱的襄阳城,已陷入重围。

“史嵩之把治所搬走时,带走了一半的守军和大半粮草,”孟珙指着舆图上被红圈标注的襄阳,声音里满是痛心,“如今城内只有五千老弱残兵,守将几次求援,都被史嵩之压了下来。”

孟之继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。史嵩之的算计竟到了这般地步!他故意削弱襄阳防务,又扣压求援文书,难道是想借蒙古人的手,毁掉这座北大门?

“义父,让我带兵马回援吧!”他急声道。

孟珙摇头:“我们被蒙军主力牵制在京西,抽不开身。襄阳……怕是要靠他们自己了。”

就在襄阳城危在旦夕之际,公元1235年的深秋,一支特殊的队伍出现在城下。为首的正是郭靖夫妇,他们身后跟着数百名江湖义士,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有英气勃勃的少年,甚至还有带着兵刃的妇人。

“蓉儿,你看这城墙,怕是撑不了多久了。”郭靖望着城头的断箭和血迹,眉头紧锁。

黄蓉拿出随身携带的罗盘,又观察了片刻风向,沉声道:“蒙古人惯用云梯强攻,咱们得在城下埋些火药,等他们靠近就引爆。另外,我已让人联络城内守军,约定今夜三更,从西门里应外合。”

她转身对身后的江湖义士道:“各位都是响当当的好汉,今日襄阳有难,就看咱们的了!郭靖在此谢过各位!”说罢,与郭靖一同拱手行礼。

“郭大侠、黄夫人客气什么!”一个手持铁笔的书生朗声道,“蒙古鞑子犯我疆土,我辈义不容辞!”

“对!跟他们拼了!”众人纷纷响应,一时间,城下的呐喊声盖过了蒙古人的攻城鼓点。

城头上,守将正绝望之际,忽见城下燃起信号烟火,又见那黄衣女子指挥着众人布下奇阵,竟硬生生逼退了蒙古人的一次猛攻,不由得又惊又喜,连忙让人准备接应。

夜色渐深,襄阳城下的厮杀声依旧激烈。郭靖挥舞着降龙十八掌,将爬上城头的蒙古兵一一打落;黄蓉则在城下调度有方,用陷阱和火药迟滞着敌军攻势。江湖义士们虽不如正规军阵列齐整,却个个悍不畏死,凭着一腔热血与蒙古人浴血奋战。

远在京西的孟之继收到襄阳传来的消息时,正与王大用巡查阵地。听闻郭靖夫妇率领江湖义士驰援襄阳,他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动,却又生出更深的忧虑——江湖义士虽勇,终究是乌合之众,如何抵挡蒙古铁骑的持续猛攻?

“之继,你说襄阳能守住吗?”王大用望着北方,声音里带着担忧。
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

abxsw.net dingdianshu.com bxwx9.net

kenshu.tw pashuba.com quanshu.la

tlxsw.cc qudushu.net zaidudu.org

duyidu.org baquge.cc kenshuge.cc

qushumi.com xepzw.com 3dllc.net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